轉運站里壓縮垃圾。葉曉彥攝
阿蘇衛(wèi)垃圾填埋場 張楠攝
在昌平區(qū)天通苑東二區(qū)的一個路口拐角,有個不起眼的小院。每天凌晨6時許,卷簾門緩緩升起,4臺超大的垃圾壓縮箱開始嗡嗡作響,“吞食”從天通苑社區(qū)四面八方運來的生活垃圾。在這個被稱為“亞洲最大”的社區(qū),常住人口接近40萬人,流動人口高達60萬人,每天要產生120噸左右的生活垃圾,節(jié)假日甚至高達150噸,一年下來高達4萬多噸。按專家的說法,這些垃圾里,廚余垃圾占了60%,從技術角度,原本是可以被無害化處理,變成肥料的。然而,這些垃圾最后都被轉移到20多公里外的阿蘇衛(wèi)垃圾填埋場填埋,為那里的大垃圾山增填了不少分量。
垃圾轉運站里 空氣難以呼吸
清晨7時許,家住天通苑西二區(qū)的王瑩走出家門去上班,順手把一袋生活垃圾丟進了小區(qū)樓下的垃圾桶。塑料袋里有半個饅頭、魚頭魚刺、幾片爛菜葉、幾個蘋果核、雞蛋殼,還有兒子的山楂片包裝袋、丈夫的空香煙盒……王瑩家的垃圾袋在垃圾桶里才“躺”了一會兒,又幾個裝滿垃圾的塑料袋很快砸了下來,垃圾桶里漸漸散發(fā)出垃圾的酸腐氣息,過路的人都加快了腳步。
1個多小時后,垃圾桶被填滿,清潔工緩步走了過來,用小鐵鉤挑破里面的塑料袋,翻看有沒有硬紙殼、塑料瓶、易拉罐等這樣的可回收物。隨后,清潔工沿著桶邊把超大黑塑料袋抓起,用力往上一提,麻利地一系,裝著王瑩家垃圾的黑色垃圾袋被扔上了一輛三輪車。
三輪車在不同的垃圾桶前停留,不斷有新的垃圾袋上車,很快車上的空間越來越小。清潔工把車騎到一個垃圾翻斗車前,黑色垃圾袋被七橫八豎地倒進了翻斗車。翻斗車帶著垃圾穿越了幾個社區(qū),垃圾越裝越多,最后拐到了位于天通苑東二區(qū)的垃圾轉運站,這里已經有好幾輛翻斗車在等候“卸貨”。
轉運站里有4臺垃圾壓縮箱,每臺都張著“大嘴”,等著翻斗車送來的“食物”。這里的味道比垃圾桶里的更加強烈,讓人覺得難以呼吸。翻斗車里的垃圾直接送入壓縮斗,工人輕按電鈕,垃圾都被用力推向同一個方向,積壓、糾纏,垃圾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,逐漸“抱”在了一起,菜汁從塑料袋里沖了出來,雞蛋殼被擠成碎片,香煙盒被壓成了一個薄片……擠壓過程中流出來的液體則流進了一個滲瀝液收集箱中。
散亂的垃圾被壓得好似壓縮餅干。當一個載重15噸左右的壓縮箱被填滿后,垃圾們又要繼續(xù)啟程,前往20多公里外的阿蘇衛(wèi)垃圾填埋場,在那里尋找它們的新“家”……
小區(qū)一增新人 站長心頭一緊
從2008年來天通苑垃圾轉運站當站長,這幾年,王志剛明顯感覺到轉運站的壓力越來越大,尤其每當物業(yè)公司通知他,小區(qū)又新入住了多少戶居民的時候,王志剛總覺得心頭一緊。上周,天通苑中區(qū)又入住了150戶,王志剛就得琢磨,這150戶的垃圾要增加多少,要如何調配手頭那并不富余的人力和車力。
如今,天通苑的常住人口接近40萬,流動人口高達60萬,這個地區(qū)的生活垃圾產量每天在120噸左右。每天,社區(qū)物業(yè)的垃圾清掃人員將各居民區(qū)的垃圾運送到垃圾轉運站,轉運站4輛載重15噸的壓縮車專門負責轉運到阿蘇衛(wèi)垃圾填埋場,4輛車輪番出場,每天至少出車12趟。
“當垃圾里瓜果梨桃多起來了,我們的工作負荷就越大了!蓖踔緞傉f,冬季垃圾干燥,體積大,不好壓縮,因此每趟車的載重不會達到滿負荷。夏季垃圾最沉,因為里面的水分和濕度大,即使把水分壓縮出來,垃圾也很沉。每年4月中旬以后,車的載重量就會明顯增加,每趟活兒基本能達到15噸的載重,到了8月份,每輛車的載重最高能達到18噸左右。
王志剛統(tǒng)計,2010年度天通苑的日產垃圾量為80噸,2011年度為100噸,2012年度上漲到120噸,逐年遞增的態(tài)勢讓轉運站倍感壓力。為了不讓垃圾滯留在天通苑,轉運站的工作人員經常要加班加點。
4輛車連軸轉 一天得送12趟
49歲的周玉奎是天通苑垃圾轉運站的一名司機,每天清晨6時準時到崗,穿上橘色工作服,戴上工作帽,換上翻毛大皮鞋,坐上駕駛座,等著把第一批壓縮垃圾運往阿蘇衛(wèi)垃圾填埋場。老周的工作搭檔是一臺載重量15噸的壓縮車,外表看上去就像一個普通集裝箱卡車,它卻能實現(xiàn)全自動化操作,從壓縮箱上車到卸貨,老周只需要按幾個按鈕即可完成。
拉上被壓縮過的垃圾,老周直奔阿蘇衛(wèi)垃圾填埋場。這輛德國進口的壓縮車是全封閉式的,途中沒有垃圾飛揚、撒落和滴漏現(xiàn)象,老周的駕駛空間里也聞不到太大的異味,開車時打開收音機聽聽小曲兒,在不堵車的情況下還比較愜意。然而車子一靠近垃圾場的門口,老周就會不自覺地搖上窗戶,那味道,有種讓鼻子出不來氣的感覺。
阿蘇衛(wèi)垃圾填埋場如今已經成了填埋山,老周想卸貨,必須開車上山。山上的垃圾堆得并不瓷實,“太暄,跟泥塘水渦似的!崩现苷f,開車上山,必須小心翼翼,一個不小心,就可能翻車。雖然車是自動化的,但老周還得下車,車屁股很容易掛上垃圾,得下來瞧瞧,有時候還得上手清理清理,可雙腳踩在垃圾山上的危險他一丁點兒都沒提。說到這兒,站在一旁的站長王志剛憋不住了,一臉心疼地說:“垃圾山上什么都有,壓縮車那么高,司機往下一跳,經常一腳扎在竹簽或者大鐵釘上,他們都受傷過!睘榇,這幾年站里給每位司機夏天配了雨鞋,冬天配了皮靴。
老周一天要往返三四趟,每天行程在200公里左右。阿蘇衛(wèi)垃圾填埋場不僅接納天通苑社區(qū)生產的垃圾,還有昌平其他地區(qū)以及其他區(qū)縣送來的垃圾。因此,垃圾山上經常堵車,老周在臭味難耐的垃圾山上經常一堵兩個多小時。下午5時左右,忙了一天的老周第一時間鉆進的是澡堂子,洗掉一身的臟味,換上锃亮的皮鞋和干凈的衣服,高高興興地回家了。
記者手記
廚余垃圾占6成 應該可以無害化
對餐飲企業(yè)和單位集體食堂產生的餐廚廢棄物,本市有專門的處理廠,這些垃圾被無害化處理后,可以變成肥料等進行再利用。而對家庭生活中產生的廚余垃圾,目前本市并沒有專門的處理機構。
相關數(shù)據(jù)顯示,生活垃圾中,廚余垃圾占60%左右,從技術角度,這60%的廚余垃圾實際上是可以像餐廚廢棄物一樣被無害化處理。
通過垃圾分類分揀出廚余垃圾,再進行無害化處理,是做好垃圾消納的最好途徑。然而要想實現(xiàn)垃圾分類并不容易。
昌平區(qū)市政市容委相關負責人承認,天通苑地區(qū)的垃圾分類做得并不好。面積大、人口多、人員結構復雜,是這個區(qū)域的特點,另外天通苑地區(qū)的垃圾收集工作由物業(yè)完成,因此加大了垃圾分類推廣難度!叭绻錾侠吓f小區(qū),設施陳舊,居民再拖欠個物業(yè)費,就更推行不下去了。”雖然昌平區(qū)去年在52個小區(qū)推廣垃圾分類,今年計劃再進40個小區(qū),相關部門依然沒有勇氣在天通苑大面積推廣。
其實就算是推廣了垃圾分類的小區(qū),垃圾被送到下一站時,很有可能依然被混放,分類的意義也就不存在了。
專家認為,要想實現(xiàn)垃圾消納的目標,關鍵是要做到對垃圾全過程的精細化管理,這個活,只有政府來干。記者葉曉彥
新聞鏈接
阿蘇衛(wèi)每天接納2700噸垃圾
阿蘇衛(wèi)垃圾填埋場位于昌平區(qū)的阿蘇衛(wèi)村,總占地面積60.4公頃。1993年4月正式開工建設,1994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。按照計劃,阿蘇衛(wèi)填埋場的設計庫容為1200萬立方米,設計堆體高度40米,設計的垃圾日處理能力為2000噸。目前,阿蘇衛(wèi)填埋場每天都能夠處理生活垃圾2700噸,主要承擔東城、西城、昌平及中央機關的全部生活垃圾和朝陽部分地區(qū)生活垃圾處理任務,服務人口約250萬。
(北京晚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