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招網(wǎng)訊:至公堂在蘭州市翠英門路。為清代貢院應(yīng)試之堂。同治年間(1862一1874),陜甘總督左宗棠上書清廷,請求在蘭州設(shè)立貢院,獲準。光緒元年(工875年)貢院落成,當時地盤縱140丈,橫90丈,號稱可容納考生4000名,左宗棠題寫匾額“至公堂”。主體建筑至公堂、衡鑒堂和觀成堂3座大殿保存基本完好,另有回廊、廂房等,F(xiàn)占地4700平方米,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。至公堂為鄉(xiāng)試取舍重地,其后有鑒衡堂,為鄉(xiāng)試閱卷之所,今為云南大學圖書館。至公堂前原有明遠樓,樓前東西有號舍,“每號以八尺為度,舍得五尺,衢路三尺,高其檐,寬其壁”。屋內(nèi)原為泥地,每逢風雨,一片泥水,后改以“蚌殼鋪地,使無涓泥”,道光六年(1821),又“均甕以磚”。如此號舍,清末之時,竟有5000余間,號舍四角筑有高樓,以為監(jiān)督之用。時號舍排列整齊,形如長巷,巷口設(shè)號柵,便于關(guān)鎖。號舍以千字文編號,每號住生員一人。入場后考三次,每次考三天,考生唱名入號,耗時終日,后鳴炮封門,交卷始開,三天吃住,均在號舍之中,而以敲鑼報時。按《重修貢院碑記》載,時“闈中無水,取食于翠湖,日需夫三百名,繞道上坡為艱,門禁啟閉,有時往往缺之”。后在貢院鑿井,水困稍解。今云大會澤院內(nèi),仍有號舍40間,近年又整修一新,可窺見當年號舍風貌之一斑。清末科舉制度取消,光緒二十八年(1903),云南貢院舉行最后一次鄉(xiāng)試,即告結(jié)束。貢院遺跡,除至公堂與號舍外,還有今云大正門,舊稱龍門,原左右各有牌坊一座,左為“騰蛟”,內(nèi)額匾書“明經(jīng)取士”;右曰“起鳳”,匾書“明經(jīng)取士”。20世紀60年代,兩坊俱毀。原入門坡上還有明弘治年間立“科甲英雄”牌坊,毀于明末。大門之外,西有貢院坡,明清以來通稱貢院坡,貢院門口的街道稱貢院街,登貢院城修長的石級稱龍門路。貢院街上原有座石橋,是從城內(nèi)到貢院的要道,稱龍門橋。舊時“一登龍門,則身價十倍”,可謂直上青云,貢院街后來亦改為青云街。貢院西邊直至大西門,是當年各州縣應(yīng)考生員云集的地方,大有文人如林的氣象,故稱文林街。翠湖西岸的先生坡,則因有館舍供謄錄、考務(wù)的先生下塌而得名。翠湖東路還有皇華館,專供考官在考試前后寓居。其中文林街、先生坡等地名仍然保存下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