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招網訊:“五月亭江散綠波,瀑口潛穴細鱗多,紛飛溯浪龍門躍,櫛比隨群出十河,紫姜佐料調銀匙,紅椒合膾訝饈羅,楊村酬客無兼味,且聽當壚獻酒歌”。這是縣中山澗特產一種細甲魚的贊美。什邡舊志記敘:“山產細鱗魚,不亞于丙穴、黃河味,背鱗黑,膚理似玉,身脂腴厚,肉極鮮美”。
調查了解,此魚群一般產于紅白、三河至高景關口一帶石亭江上源的河道中,春秋散子,繁殖于巖穴深水中,細鱗呈黑色,肉質厚,食無泥土味,其形態(tài)均與產于羌江、大渡河的名品“丙穴魚”相似,一般重1.5至3斤者,間亦有5 斤的。過去入山峽谷幽深,凡澄潭匯流的巖壑下,魚群瀠洄,當時只有崎嶇小徑,可通來往,從今紅白鄉(xiāng)的觀音巖起,到高景關外,原大安王廟前,凡深水區(qū),均可見此類魚群,產量頗豐,而山中梅子林瀑水落差處,每適桃花水發(fā)汛期,當陽光燦爛日,銀濤飛濺,可見魚群溯水上游,乘水上躍,構成奇觀,故土人有“小龍門”的稱謂,蓋當時山內人煙稀少,魚群生活在怡然無害的自然環(huán)境中,遨游歡暢,繁殖也順乎自然。今則因開山筑路,廠礦大興,江水污染,加之強行捕撈或施以釘伐性手段,細甲魚的繁殖已越來越少。原先以售細甲魚魚具鄉(xiāng)土風情的古楊村鎮(zhèn),也衰落了。
這古楊村鎮(zhèn),即今日朱家橋村,為漢代古村落,處李冰開瀑口的高景關外,后因水患頻仍,乃遷移至猴子橋,燕子林等處,逐步下移,最后移至街子場、永興場,即今天洛水鎮(zhèn)這一片地區(qū),一直到1949年,高景雄關仍踞于入山口,而江中的游魚尚繁盛,亭江細甲魚這個特產,也為人津津樂道。